安防人上中安网!

关注我们  

安防网 >> 工程方案 >> 其他

车牌辨识真有那么难?

2013-01-23 10:04:40 来源:安防知识网 责任编辑: luocaocps 收藏本文
 在台湾,车牌辨识可说是最早被监控产业提及的智能影像分析功能,在这个领域,经营约 10年左右的公司应该也有好几家,但以现今实际架设的普及率来看,我想还未达台湾真正需要车牌辨识系统市场的百分之一,然而,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差异?其实,可以归纳出下列几个原因:
车牌规格缺乏统一

  而车牌规格缺乏统一,则是我认为最关键、也是最有感触的一点。近年来台湾车牌不知修改了多少版本,交通部未来甚至还打算用 e-Tag来取代车牌,令人好奇政府真的有思考过这些改变带来的影响,以及真的有其必要吗?

  光是这一年来,台湾车牌就有 2、 3个版本在路上跑,眼尖的民众应该看得出来前后版本的差异。早在笔者念研究所时,就曾向当时交通部长建议台湾的车牌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架构,同时提出用注音符号当成车牌设计,比起英文字母,不但更凸显台湾的在地文化,字符差异化也更明显,而且能够满足台湾车辆挂牌数的需求量,避免像现在,发现英文 26个英文字不够用,车牌字符又要改版。

  至于 e-Tag,虽用 RFID的原理在辨识方面方便许多,但它必须先确保人人都能妥善安装才有效,包括:懂得避免讯号死角、且不容易被外力移除或损毁这张「电子车牌」。

  说穿了,在台湾做车牌辨识之所以很困难,就难在这些辨识的元素环境一直在改变。若政府能尽早把车牌规格标准化,相信有助于软件供货商提供更精确的产品给业主。

  实际上,我们也发现台湾的种种规格,大多是架构在学者专家的认知,就像车牌辨识准确度「号称99%」,那都是学术的数据,但其实没有太大意义。究竟要达到多少,才算是「最佳辨识率」?还是要端视不同应用环境的需求而定。例如查赃车的话是不是 90%就够用了?可以问问实际询问查赃车的警员。如果他们有信心这个数字,已能让他们的查询范围从几百万台车辆降到只剩下数十台,那么再加上车种、品牌、车色等其他报案信息,相信应该是足以破案了。

  选购系统的 2大准则

  除了要改善以上 3大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要让车牌辨识系统真正做到小兵立大功,工程商们还需要掌握以下 2大准则。

  重视稳定度

  随着产品算法与业者的技术提升,笔者认为,整合早就不是重要的话题,现阶段最需要注意的重点反而是「稳定度」。稳定度的定义是:在一个既定的车速范围内,不会让必须达到的准确度,因外在环境影响而产生过大的误差。

  例如一个车牌系统在白天有 90%以上的准确度,到了傍晚就降到 80%,夜间又降到 70%,这种不稳定的系统,比起全天候平均拥有 70%准确度的车牌辨识系统更难于整合。因为使用者会认为,既然白天的辨识率有 90%,那全天候的准确率都要达到 90%才合理,这样的规格还不包括奇怪的环境干扰(暴雨袭击、冰雹、浓雾区段等),与架设环境限制(高度限制、风大摇晃限制、不容易遭受人为破坏等)。

  确实实测几乎每家都宣称拥有高辨识率,但为了避免事后因为双方对产品认知有差异,而将运作不良的责任互相推托,用户在采购车牌辨识系统时,不妨要求实地测试,而且测试时间最好超过 2个礼拜,比较能判断辨识结果是否「言过其实」。因为台湾是一个多变的环境, 2个礼拜应该可以对于场域可能影响辨识率的情形,大约掌握了 8成,如果只是测一天、甚至几个小时,是无法了解的。

  另外,车牌辨识既然是「系统」,当中软硬件架构的好坏,当然会影响「呈现的结果」。至于什么样的软件跟硬件,适合什么样的环境,这就必须因环境而异,因为不同的应用环境,对于辨识率的要求未必相同,而这就必须靠经验累积。

  尽管市场上有林林总总的车牌辨识系统,用对产品与架构,可以省去很多的冤枉钱跟时间,但更重要的是,工程商与系统整合商需要多方配合及了解,而不是一味的只看重某厂牌比较好、比较便宜,凡事货比 3家不吃亏。

  此外,车牌辨识系统能否发挥最大效用,除了软件技术之外,与摄影机及现场施工能力,也有很大的关系。使用者可要求厂商至现场勘查后,提出建置规划方案,先评估应该架设的地点、摄影机架设角度、是否需要架设辅助光源等,再提出报价,藉由这些动作,除了得以事先评估业者的能力,用户本身也可以达到产品学习及教育训练,日后管理时,会更清楚知道该产品的使用限制及相关因应措施。

  结语

  智能影像分析技术在现阶段的技术上是不可能满分,因为一旦牵扯到视觉影像的东西,就有其主观意识的成分,再加上外在环境因素的种种干扰,要 100%准确的可能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但没有满分并不代表不够好,辨识率讲求的是「够用就好」,毕竟智能影像辨识真正核心的效益在降低人员消耗,只是利用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并无法百分百的取代人工。

  如果我们一窝蜂的追求技术,拿学术数据来左证技术的可行性,结果造成实际与理想的落差,使用者对技术不信任,对于智能影像分析的需求可有可无,那么到头来,恐怕也容易失去了这项技术应用的动机与意义。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中安网官方微信

关键词车牌辨识
提示:试试"← →"实现快速翻页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无关。

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

订阅邮件
安防速递

每天三个要闻,知晓行业关键

E 周 刊

一周事,一朝知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