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化
平台化概念在
安防技术领域由来已久。俗话说“二流企业做产品,一流企业做平台”,于是很多安防企业在“做大”、“做强”后,纷纷开始转向“做平台”。这类企业比那些专注于平台研发的单位有着一个显着的优势,他们了解客户,客户也了解他们。
当远程联网监控技术在银行得到广泛应用之后,终端用户对于高度集成的资源集中管理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起来。无论是在内控上,还是外防上,同样需要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实现不同应用需求。如保卫部门需要在监控、监听基础上实现远程识别与控制,需要实现安防系统运行数据的采集、分析,需要对安防资源实现集中、快速、高效的调度和管理;业务部门则需要任意调阅所需的监控图像,需要与业务信息进行关联和统计,需要收集、编辑、分析相关业务改进样本。
公安等监管当局同样将平台化提上了议事日程。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夕,上海市公安局便开始试点报警视频联动监管平台,并颁布了《本市区域报警视频联动服务系统基本技术要求(试行)》。2011年,在报警视频联动监管平台试行并优化的基础上,上海市公安局针对离行式现金自助服务设备实施远程联网监控提出了平台化管理要求,颁布了《上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离行式现金自助服务设备安防系统远程控制联网技术要求(试行)》,对于报警视频联动复核、状态监测、联网条件以及监管平台接入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规范性要求。该监管平台可以改变离行式现金自助服务设备以往只能“放养”的局面,基本满足了监管当局、银行终端用户、维护保养单位的不同应用和管理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可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不同层面对这一特殊防护目标的监管。
应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目前,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鱼龙混杂的“平台”市场。大多数平台,要么更偏向应用而非整合管理,要么只强调了整合而忽略了应用。关键问题是,对于整体安防平台建设,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指导标准。上海已经做出了尝试。终端市场的需求,加之公安标准的指引,平台化是未来银行安防管理集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网络化
毋庸置疑,网络化是银行安防技术发展的热门课题,也因其对安防管理资源的高可用性而受到终端用户和研发、生产企业的高度青睐。
银行的安防联网应用已经从纯粹的安全保卫领域向业务管理领域拓展。
视频监控联网也不仅仅局限于自助银行等传统区域,而是向全面联网推进。近年来,纯数字的IP摄像机应用凭借其高度可用性和灵活、便捷的管理优势迅猛拓展市场。上海市公安局专门为其 “量身度制定”了《本市视频
安防监控用彩色数字摄像机技术规范》,为其进入实战应用奠下了第一块基石。
海量信息在“云端”流动。不说百万像素以上的高清视频,仅仅D1的分辨率,已经让银行集中监控网络带宽资源捉襟见肘。即便采用双码流技术在网络上传输CIF码流,面对日益多样和频繁的中心监控应用,大量的并发访问也让网络不堪重负。受制于基础建设,网络通讯环境已渐渐成为
安防网络化进程中一大瓶颈。
客观讲,我们有好的网络,如光纤到户(FTTH)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可以提供高达10M或以上的带宽。但是,好的网络并不是哪里都有,光纤也不是哪里都可以接入的。有时候,我们只能无奈选择ADSL——这种非对称架构非常不适合联网监控应用的通讯网络。即便光纤顺利入户了,也可能是通过多次中继、交换的产物,带宽和稳定性便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高带宽、新技术带来的高成本也是银行无法承受的。比如,3G网络凭借较高的理论带宽和灵活机动性,已经在移动视频或有线通讯无法企及的场所得到应用。但作为新兴通讯手段,其高昂的资费却让人望而却步。银行也是企业,在资金投入时也必须考虑效能产出。目前而言,相对于3G运营的高资费,其实际应用效果和服务尚不能满足远程联网监控的要求。
于是,我们只得退而求其次,在视频监控及传输技术本身寻找突破口。笔者曾协助某公司研发了一款称为“点播服务器”的产品。该产品的主要原理是在局域网内实时采集、存储DVR的子码流,并响应远程调阅的请求向其发送相关子码流视频,以此降低带宽压力,为安全监控和业务调阅提供较为流畅的实时视频或回放体验。从实践来看,视频监控主要的信息来源于对目标的动态观察,从视频流来看,大量的都是不需要进行细节辨认的无效信息。采用子码流集中存储、集中传输的方案,可以在降低无效信息对宝贵的网络资源的占用的同时,为动态监控提供可以接受的视频流。当然,如果需要就某段视频观察细节时,仍可以通过主动调取主视频的方法来完成。关键的是,通过该方案,我们既实现了应用,成功绕开了网络带宽瓶颈。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安防网络化应用将不仅仅体现在DVR/NVR、报警主机、
门禁控制器等后端管理、控制设备,而是直接引向前端传感器或执行机构。网络应用规模必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除了安防技术的网络化应用,还有其与公共网络运营平台发展的异步性和不平衡性。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放弃对窄带?应用或不稳定带宽应用的研究。否则,缺少了网络这一重要纽带,再好的技术只能局限在分布式应用里。这显然是与安防网络化的初衷相违背的。
高清化
安防对于监控高清化的诉求从未停止过,其中尤以银行为甚。从模拟到数字,从CIF到D1,从480线到600线,银行对于清晰视频的追求似乎永无止尽。因为关系到金钱、重要票证,同时又是国家经济的枢纽部类,吸引财富与犯罪的机构。随着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银行安全防范和内控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视频监控也正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责任。高清,将是银行监控永恒的追求。
然而,当传统模拟
视频监控技术即将触碰到700线的极限的时候,我们该去向何处?虽然高清方案如雨后春笋,有走纯IP路线的ONVIF和PSIA两大阵营,也有坚定不移走模拟路线的HDcctv。我们究竟该怎样选择?似乎只欠那么一点东风。这股“东风”,笔者以为,就是“标准”二字。上海市公安局出台了《本市视频安防监控用彩色数字摄像机技术规范》,至少打开了IP摄像机(包括IP
高清摄像机)应用大门。但要走进这扇大门,我们还缺了一张“通行证”。IP摄像机有了标准,但整个IP
监控系统却无标准可依。由于银行业必须经过行政许可,IP监控应用似乎仍缥缈在云雾里。况且,IP监控是否适用于银行的所有区域,目前尚无定论。
高清在银行应用需要标准指引。关键需要解决高清视频的存储、传输和整合管理,以及是否适应银行应用的实时性、可靠性问题,同时包括了大规模应用的升级、改造成本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高清应用的大门才算是真正打开了。
除此以外,相对高清视频,高保真音频应用也有潜在市场需求。随着业务发展,为防范各类纠纷或案件,银行不再满足于只是看见,因为银行与客户的接触面也早已不再局限于现金柜台。银行需要高清晰的语音复核,特别是在开放式柜台和自助设备处,需要有相对经济的能消除环境噪声的音频采集方案。高清音频,将是银行安防 “高清化”的一个另类发展方向。
智能化
安防智能化的热潮已激荡了数年,笔者之所以将其放在最后,并非其不重要,而是由于其技术门槛太高,在银行的实际应用较其他三者有着更长的一段路要走。
笔者曾参与了某国内知名智能分析技术研发单位在某银行营业网点的实地测试。应该说较以往的概念型产品,其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确实可以在现实环境中发挥一定作用。但总体而言,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可靠性较低。对于一些特殊情形准备不充分,容易产生误报或漏报,特别是在人脸识别和非法张贴物识别方面。
环境适应性较差。需要针对不同的环境(视频)分别设定参数,尚不具备学习能力。
性价比较低。有限的性能却需付出近乎 “天价”的成本,仅这一点就能使绝大多数银行保持“远观”的态度。
笔者还发现,很多智能视频分析的研发者似乎对于银行的应用需求完全不了解,几乎是在闭门造车,纯粹就技术论技术,没有结合实际环境。记得有个研究员在与笔者探讨人流量智能统计技术在银行的应用时,居然提出银行的出入口监控应当从上往下垂直监控以确保统计的有效性,完全不了解银行的出入口监控必须采集进出人员的面部特征这一基本要求。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智能分析的门槛太高,能够接近终端用户的产品商、
工程商往往不具备智能分析核心算法和相关技术的研发能力,而具备研发实力的单位却少有真正贴近市场、贴近终端用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缺乏实践作基础的技术,极容易走上脱离实际的道路。
智能分析是好东西。银行需要它来解放安全管理和内控管理的生产力。智能分析也绝不能成为鸡肋。这需要我们研发人员走出去,到市场里去看一看、听一听,真正了解终端用户的应用环境和实际需求。
同时,智能分析算法和相关技术也亟需革命性的突破。笔者曾就自助银行尾随抢劫案件提出事前预警和事后逆追踪的研发思路。然而,几乎所有的研发单位均表示压力很大,目前的算法和技术尚无法支撑此类智能分析要求。
即便屡屡失望,但对于银行安防智能化的未来仍是满怀信心。因为,智能化亦是银行安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智能化,必将为银行安防新一轮的“减人、增效、降风险”进化注入新的力量!